在蕪湖市繁昌區平鋪九年制學校很多學生的記憶深處,總忘不了一年級才入校時,班主任汪洋讓學生們排著隊、手拉手,用腳步丈量校園;叮囑大家上下樓梯靠右邊,不追跑不打鬧;教會大家認識溫水龍頭,提醒倒水和拿水杯走路的注意事項;就連上廁所,也會給大家親自演示沖水、洗手的方法。“一年級的小娃娃,正是小樹苗直立向上生長的關鍵期,我是他們的班主任,多操點心不是應該的嘛。”汪洋笑呵呵地說。
實際上,認識汪洋的人都知道,他這份“操心”何止是一點。自1996年踏上鄉村學校的講臺,他一教就是27年,也操心了27載。他不忘教育初心,摯愛著鄉村教育事業,在班主任崗位上辛勤耕耘,用滿腔的愛滋養著每一個鄉村學生,給他們以關愛、賞識,給留守兒童以陽光、溫暖......他用點滴平凡故事書寫著鄉村班主任工作的“不平凡”。
“我的班上,一個不能少”
在汪洋的育人理念里,愛是“一個不能少”,愛是“不拋棄,不放棄”。鄉村學校多留守兒童,新學期,他總是第一時間摸清楚班里學生的現狀,開展家訪,制訂針對性的計劃,尋求個性化的措施,堅持“一生一案”;設置心愿墻、連心袋,讓學生們在無形中感受撲面而來的愛,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幸福。他竭力安排留守兒童參加集體實踐活動,多方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爭取來自社會的愛心資助,充分發揮留守兒童在班級的主人翁意識。他的班級里,學生總是陽光、自信、快樂。
特殊兒童雖然在班級里是個別的,但秉持“一個不能少”的理念,他異常重視,努力做到“不放棄一人”。有個特殊學生小亮(化名),患有唐氏綜合征,因始終不適應校園生活,于是家長把孩子送到南陵縣培智學校,周末接回來。學校開展送教上門,汪洋主動請纓,承擔起了周末送教任務。小亮家住平鋪五華村,走過大道,轉入小路,蜿蜒崎嶇,在一片竹林中。每次過去,他都會帶上小亮喜歡的零食和彩色讀物,從講故事開始,一點一點引導小亮說話,和家長配合,一點一點培養小亮自理。這一送教就是幾年,多少個周末、假日,他穿梭往返,毫無怨言。“六一”期間、重大活動之際,汪洋會把小亮接到學校,讓他感受節日的氛圍,觀看學生的表演,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小亮欣喜萬分,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送教很辛苦、教學很艱辛,但汪洋始終認為:老師的愛應該是無私的,“金鳳凰”要愛,“丑小鴨”更要愛。
每個學生都渴望愛與被愛,這是他們成長中的心理需要,是他們最初人格形成的基點。為此,他開創了一個“每周一信”的舉措,信件內容根據上周班級存在的典型問題進行交流,有故事的引領、師者的關心、懇切的要求和中肯的意見等。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他寫個人談話條、精致小卡片......讓愛如汩汩泉水一樣滋潤學生的心田。
“你是好樣的,老師相信你”
作為班主任,汪洋深知,激勵教育、賞識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營養劑。為此,“你是好樣的,老師相信你”這句話成了汪洋踐行“賞識教育”的口頭禪,學生在他面前,面對著他溫暖的眼神、真誠的笑容,立馬變得自信、從容。
鼓號隊演奏是該校的一項傳統特色,需要全員參與、全體發力。汪洋班里有三個學生動作不協調、樂感不好,次次參加考核都被“刷”下來,看著其他同學臉上洋溢的笑容,這幾個學生不禁淚灑當場。汪洋知道這個情況,和幾個學生一番“暢談”,共同制訂了“再努一把力,加入鼓號隊”的目標。汪洋是輔導教師,他深知想在鼓號隊里表演,沒有基本的素養,很難融入,但他也知道,若是努力后還是不能加入,會更傷學生的心。所以他一方面鼓勵開導學生,一方面給他們“開小灶”,單獨加量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個學生先后通過了考核,光榮地加入了團隊,這不僅是三個學生的勝利,也給予其他隊員極大的鼓舞。經過艱苦訓練,該校一舉獲得蕪湖市鼓號隊隊列表演特等獎。當全市頒獎儀式在這所鄉村學校舉行,學生們流下激動的淚水。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汪洋的賞識教育激勵了一茬又一茬的莘莘學子走向康莊大道。由于教學工作業績突出,他多次被表彰為“優秀班主任”,兩次被評為繁昌區十佳少先隊輔導員。2023年,他獲得“蕪湖市名班主任”稱號,所帶班級多次榮獲學校、區級優秀班集體、雛鷹紅旗中隊,乃至全國動感中隊等榮譽稱號。
一張張榮譽證書,不僅見證了汪洋數年的辛勤耕耘,也記錄了他孜孜不倦地在教育教學和班主任道路上的不懈探索。
【點評】
汪洋1996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始終堅守鄉村教育崗位,一直擔任班主任職務。他潛心教學,用愛育人,做鄉村學生的筑夢人。所帶班級獲全國紅領巾中隊和安徽省“紅領巾獎章”集體四星章,他個人先后獲得“安徽省優秀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蕪湖市名班主任”“蕪湖市十佳班主任”“安徽省十佳班主任”等稱號。他以匠心踐行初心,讓每個學生心沐陽光,讓每個生命綻放舞臺。
□蕪湖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章世海
(記者程榕娟 通訊員程先梅、沈妤采寫)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