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近學生的內心,不了解學生的情況,哪來的教育?”厚厚的家訪筆記里,王珍秀不止一次寫下這樣的話語。是反思,更是對自己時時刻刻的提醒。在鄉村教育這片沃土上,容不得一絲懈怠。
王珍秀,宿州市泗縣屏山初級中學語文教師,也是我省鄉村首席教師。從教30年,擔任了28年班主任,用愛和知識迎來送往一茬又一茬的鄉村娃。她是鄉村教育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建設者,多次被評為市、縣、鄉鎮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等。
用愛化解一切教育難題
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找學生聊天,組織開展班級活動......從第一次踏上三尺講臺,王珍秀便重復著這樣的工作節奏,每天除了吃飯休息,她的時間都用來陪伴學生了。
“我自己就是從這里走出去的,這里的教育現狀、學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我都知道。作為老師,我希望給予他們更多的愛。”王珍秀說,自己一直很欣賞魯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教育根植于愛”,并奉為自己的教學準則。“與其高高在上地講大道理,不如蹲下來平等地交流,用愛去化解一切教育難題”。
秉承著這樣的教育信念,每天早晨,王珍秀總是在學生之前到班,晚上等學生睡下了才離校,和學生們打成一片,融為一家,尊重每一個學生,愛護他們,主動幫他們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困難。為了摸清學生的真實情況,她經常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境、學習、生活等情況。她常年隨身攜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記滿了各種跟學生相關的事,求助的、有問題的、需要表揚的......學生的每一件小事她都記掛在心。
小凱(化名)是班里的一名學困生,因為沉迷玩手機,上課萎靡不振,成績一度下滑。母親阻止不成,母子關系一度劍拔弩張。王珍秀了解到情況后,多次上門家訪,一邊同小凱聊天、開導,一邊安慰其母親,教其理性引導。漸漸地,在家校聯動下,小凱慢慢戒掉手機癮,收心課堂,不僅成績迎頭趕上了,與母親的關系也得到了緩解。
在該校,留守學生較多,因為長期遠離父母,學生們缺乏足夠的陪伴與愛,時間久了,容易出現任性、自閉、早戀、滿嘴臟話不良習慣等,每每這個時候,王珍秀就會像媽媽一樣,用真誠溝通和滿滿的愛去喚醒他們。“如果沒有愛,是改變不了這些學生的;只有愛學生,他們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才能理解和接受。”王珍秀說。
主動改革才能擁抱課堂
三十年耕耘,不僅讓王珍秀成為學生和家長口中負責任的好老師,也讓她在業務教學中成為學校的中流砥柱。“教書育人,是我們當老師的看家本領,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啊。”王珍秀笑著說。
然而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在成為鄉村首席教師之前,她也曾一度迷茫。“才站上講臺時,根本不知道該怎么上課,更別說駕馭課堂了。”王珍秀回憶道。好在她的同行都是她曾經的老師,虛心的她再次以一個學生的身份向老師們學習,去聽其他老師講課,課下和老師切磋,上課請老師指導,學習如何用鋼板刻蠟紙、印卷子,怎么備課、上課、評課,如何駕馭課堂......正是這份虛心請教,讓她逐漸站穩了課堂。
2005年,教改的春風吹來,具有前瞻性的王珍秀抓住教改的機會,率先開課、聽課、評課,不僅在校內研討,還在校際間進行交流、聽評課。她的教學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進,推動教改順利進行,學校的教學成績也一路飆升。2014年,學校組織高效課堂,她再次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形式,率先把學生分成組,大膽嘗試把課堂交給學生,對外上公開課。轟轟烈烈的高效課堂吸引了亳州、淮北等市的領導和專家來校觀摩和研討,近百位外校教師來校學習。2016年,學校購置班班通,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熟悉電腦、制作課件、熟練操作班班通等。王珍秀克服年齡大、學得慢的畏難情緒,從零學起。2020年,學校又啟動了“智慧課堂”教學,在王珍秀的帶領下,學校先后開展近百節智慧課堂教學,很好地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星光不負趕路人,從教以來,王珍秀執教的課程多次被評為市縣級優質課,并獲一二三等獎。她撰寫的十多篇論文獲獎,并在報紙期刊上發表。“教育在發展,學習要跟上”。王珍秀說,未來,自己將堅持學習,從而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點評】
宿州市教育系統把立德樹人作為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育人以德為先,以愛立身,以愛施教。王珍秀30年如一日,用心教書、用愛育人,用愛心激發學生的潛能,踐行教師初心使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全市教師樹立了榜樣。
□宿州市教育體育局局長 甘大慶
(記者程榕娟 通訊員瞿玉林采寫)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