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潘曉冬傾情于安徽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以游者的身份、畫家的視角創作了《大美安徽•禮贊文旅》系列。合肥駱崗中央公園裝置的文化地標——《合肥十景》青花文化柱就是出自他的手筆。安徽《新聞聯播》曾經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第十一次文代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安徽文藝界引發熱烈反響。當時他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我們要扎根基層、深入群眾,創作出接地氣、正能量的作品”。自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專程去了桐城六尺巷后,潘曉冬逐漸理解六尺巷精神正能量的深遠意義,這更加激起了他對六尺巷系列的創作熱情。
前不久,受桐城一位老領導邀請,潘曉東隨宿州安慶商會一行,對六尺巷進行了一次深度采風。當他們一行人準備在“懿德流芳”牌坊前合影時,路邊執勤的交警主動跑來幫他們拍照;當問文廟如何走時,一位當地居民把他們一直送到街道轉角處,遙指文廟大門才放心離去。這讓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桐城人的謙遜和熱情。當一隊舉著國旗邁著自信步伐的少先隊員在六尺巷里側身禮讓其他游客,異口同聲誦讀“長城萬里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時,畫家突然感悟到:桐城不僅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更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創作《六尺巷十景》不僅僅是一項美術活動,更是對創作者心靈的一場洗禮!據作者回憶,穿過百米六尺巷,置身其中時,他往日的易怒、偏激、喜歡爭強好勝的情緒瞬間煙消云散。走出巷口,內心只剩下平靜、釋懷和謙遜,巷子很窄,但心卻越走越寬......
謹以此文拋磚引玉,讓更多的人了解桐城六尺巷,發揚六尺巷精神,共創和諧社會。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畫家的視角,領略一下六尺巷另一種別致的美......
《讓墻詩石刻》
《懿德流芳美名揚》
《小巷故事多》
《康莊大道六尺巷》
《帝許江南第一家》
《張府觀魚》
《疊翠黃梅聲聲悠》
《秋到吳府滿樹金》
《傳承》
《月是故鄉明》
畫家簡介
潘曉冬,1970年出生,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特邀創作員、安徽美協文藝兩新工作委員會委員、安徽迅達書畫院副院長以及合肥包河區美協副主席。他曾榮獲人民日報海外版授予的“中華藝苑名家”榮譽稱號。已出版作品集包括《潘曉冬畫選》和《中國當代藝術名家——潘曉冬畫集》。其創作的北京冬奧會遺產國畫《喜迎冬奧》和成都大運會遺產國畫《成都十景》長卷均被國家永久收藏。在杭州亞運會期間,潘曉冬接受了央視的獨家專訪,并有兩幅描繪江南水鄉的作品在央視CCTV3《文化十分》欄目中得到重點推介。他創作的8米高的青花瓷文化柱《合肥十景》,是世界最大的中央公園——駱崗中央公園內的唯一瓷器文化地標。此外,他的作品還被張家口市檔案館、成都大運會博物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河南省人民會堂以及安徽博物院等機構收藏。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