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在山水畫創作中,感受自然的變幻與啟示尤為重要。山水畫尤其需要傳情入景,在對自然景物描摹、取舍的同時,也同樣要將個人精神內涵的表達融入描繪的景物之中。最終以形寫神,神映景,景傳意,意寄情,形神兼備。
了解自然并以景寄情是中國畫家不可或缺的能力。大自然是山水畫的創作源泉,其豐富的形態和蓬勃的生命力激發過古今無數畫家的創造力。通過觀察山岳、河川、林木,乃至飛塵卷霧,水流云過,畫家可以領略生命脈動于四時變化,進而將其升華為藝術作品中的表現力。與此同時,對自然界的了解還有助于畫家更好地把握山石林木,地理風光的特征、動態及變化,使作品更加真實和生動。因此,對于山水畫家來說,真實的走進山水是不可或缺的。與單純在畫室中練習的方式相比,室外寫生能夠提供更真實的、全方位的體驗和感受。唯有通過觀察自然中的明湖青黛,捕捉它們的態勢以及風雪雨晴、四時變化,畫家才能夠更準確、流暢地表達內心世界的情感。古今山水畫家莫不是從寫生中吸取大量營養,從而豐富、完善自己,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
八大山人曾嘆能于湖石之中見須彌、楞伽,由草木石川能見大千世界。繪畫是一個逐漸加繁的過程。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畫家通常以簡單的元素為起點,逐漸增加復雜性和細節。跟隨身處自然的心流體驗從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中精心攜取元素,逐漸構建和傳遞或宏大,或純凈的氛圍。這種逐漸加繁的過程不僅是掌握構圖和細節處理的技巧,更是在作品中展現豐富層次和細膩筆觸的關鍵。
在山水畫寫生的過程中,大膽取舍也是尤為重要。藝術并非簡單地摹實寫景,而是通過個人的感受和理解,對所見所聞進行選擇和表達。畫家需要有勇氣舍棄某些細節以突出自己對景致的獨特理解,并且在畫面中適當融入理想化的景致,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表達。移山挪水是山水畫的重要的創作手法。曾經有一則趣談,說的是現代山水畫家、一代宗師黃賓虹有次乘火車寫生窗外山景,積累一路的素材,最終構圖成一副完整的山水作品。在火車上寫生是一定無法一石一木地描繪客觀景物的,若這個故事是真的,黃大師必然是通過對山景的一撇,記錄瞬間的感觸,同時地完成了寫生與創作。李可染先生大力提倡的“寫生創作法”也是相同的道理。觀察自然,學習自然,但不拘泥于自然,不教條于自然,通過調整景物的構圖和布局,使畫面更具藝術感和空間感,用自己的創意和表現手法來塑造作品。畫家需要融入個人的情感和審美,使作品獨具個人表達和藝術性。
自古,文人便視山水為至高的藝術表現對象,將其視為靈感的源泉和情感的寄托。個人風格和至高的精神內涵的表達至今仍是山水畫家追求的目標之一。只有通過長期的觀察自然界,和不斷嘗試表現手法,畫家才可以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風格,以山水喻情懷。每位畫家都有著獨特的生活體驗、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從古至今,他們無不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深入探索藝術的本質,尋找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以展現個人對自然之美的獨特見解和情感體驗,最終將山水存于心胸,又將豁達喻于山水。外師造化,終得心源。
(石冰)
責任編輯:李志慧